您可以输入30

债券

您所在的位置:
局部可控的国企债券违约有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
 

  4月21日下午,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公告,“11天威MTN2”无力偿还应付的8550万元利息,这成为公募债券市场首例国企利息违约事件。有消息称,天威债承销商建设银行态度有所松动,同意放贷给天威集团应对违约危机,但贷款规模和期限都未确定。可以说,无论什么结果,债券市场打破了对国企刚性兑付的认知,值得金融市场各方深入思考。

  在天威债之前,中国债市已发生两起违约事件,分别是中科云网“ST湘鄂债”本金违约以及佳兆业美元票据利息违约。但“11天威MTN2”的违约,相对于湘鄂情以及中小企业私募债违约,对于投资者心理的冲击较大,债券市场面临短期避险情绪和长期价值重估的双重冲击。

  事实上,天威债违约有其必然性。保定天威集团成立于1995年6月,是一家经营历史比较久远的国有电气企业,属于兵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。天威集团主营业务包括输变电和新能源两大块,主要提供变压器、互感器、电磁线等输变电配套产品和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产品。

  公司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:一是天威集团新能源行业市场萎缩,产能过剩、产品价格走低等情况仍未明显好转,收入成本倒挂现象严重,年度经营性亏损均来自新能源产业;二是基于谨慎性原则,天威集团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内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83.4亿元,同比增加减值30.2亿元,对公司利润产生重大影响。

  从违约后事项来看,公司未来付息仍然必须依赖外部尤其是股东支持,但希望较为渺茫。保定天威集团股东背景较强,兵装集团控股天威集团,保变电气为天威集团的核心子公司。

  但由于2013年保变电气新能源产业巨额亏损,净资产大幅下滑后,兵装集团选择了将亏损的新能源业务通过资产置换转给天威集团,天威集团置换出的资产则为资质较好的变压器业务。2015年1月,保变电气向兵装集团增发股票1.62亿股,稀释天威对保变电气持股比例,退居第二股东,失去大股东支持的天威集团失去了偿债来源中最强大的一道屏障。

  母公司之所以放弃救助,抛开两公司之间的恩怨与历史渊源,天威集团的债务窟窿太大是直接的因素。截至2014年末,天威总负债209.5亿元,净资产为-80.35亿元。对兵装来说,这意味着至少要付出近百亿的救助成本。天威集团亏损规模持续扩大,资不抵债状态进一步加剧,债务偿付压力巨大,公司多笔债务逾期并涉及诉讼,相关债务的偿付已极度依赖外部支持,“11天威MTN1”和“11天威MTN2”本息偿付的不确定性加大。

  此外,银行对天威集团授信缩减,外部融资受限。从银行借款来看,截止到2014年3月,保定天威集团银行授信额度为202.03亿元,未使用额度为102.26亿元。近几年来,天威集团的银行授信额度在不断缩减,评级连续下调,信用资质恶化。

  据悉,在过去4年里,评级机构联合资信共计下调天威集团主体及其债项评级6次。更由于此次违约事件,天威集团信用等级被降至C级。

  而探究企业自身原因,可以发现,天威集团产业转型升级几乎“急功近利”是其债权违约的重要根源。企业对新领域的探索,是由浅入深的过程,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,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快速增长,而应该努力追求工业能力、科技水平的提高,逐步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。在天威这个事例中,其转型新能源行业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,同时在2001年至2008年间做的绝大部分尝试都是成功的,特别是2006-2008年间实现了1.4亿元、4.5亿元、9.4亿元的盈利。其后,对于利益的盲目追求,草率的项目决策,使其前功尽弃,最终未能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走的更远。

  “11天威MTN2”的违约并非孤立事件,既有一定的偶然性,也有其必然性,是市场规模扩张后的正常现象,表明在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,信用风险暴露成为常态,刚性兑付正在被有序打破。不可否认,“中国允许个案金融风险”后,违约将呈新常态,信用风险需警惕。违约由私募向公募、由民企向国企蔓延的趋势仍会继续,只有注重防范信用风险,精挑细选,才能避免踩雷。

  我国长期维持债务的刚性兑付,通过债券承销商兜底等非市场化手段进行本息兑付。零违约意味着债券成了无风险资产。打破刚兑有利于无风险利率降低,信用风险将重新定价,信用体系面临重估,信用债也将回归风险定价本源。可以说,打破刚兑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并不矛盾,反而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局部的有控制的国企债券的违约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。

  注: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,据此投资风险自负。

(摘自中国证券报
【关闭窗口】